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,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,是解決我國資源環境生態問題的基礎之策。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涉及整個經濟社會,不僅包括綠色建設、綠色生產,也包括綠色生活、綠色消費。貫徹綠色發展理念,倡導全民追求綠色低碳生活,不僅可以鼓勵企業生產環保產品,采用可持續發展的經營模式,還可以帶動整個產業鏈向可持續發展方向轉型。
近年來,我國居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,居民消費中能源消費量呈明顯上升趨勢。《中國統計年鑒》數據顯示,2020年我國居民生活能源消費量約占能源消費總量的12.9%,人均生活能源消費量為456千克標準煤,較2010年增長67%,年均增長5%。為此,多部委聯合發布了《促進綠色消費實施方案》,提出到2025年,綠色消費理念深入人心,綠色低碳產品市場占有率大幅提升,到2030年,綠色消費方式成為公眾自覺選擇,綠色低碳產品成為市場主流。
鼓勵居民“衣食住行”轉向低碳消費,邁向綠色低碳環保生活,除了加強引導,還需要全社會建立多元綠色產品供給體系,不斷豐富綠色產品和服務供給,促進從產品設計、生產到回收的全過程實現綠色“升級”。在綠色出行、綠色就醫、綠色回收等方面,信息通信業正發揮ICT技術賦能公共服務綠色低碳供給能力的優勢,以平臺、APP等為依托,引導居民綠色消費,助力居民養成綠色觀念和打造綠色生活方式。剛剛結束的首屆“新綠杯”信息通信行業賦能碳達峰碳中和創新大賽——數字技術賦能居民低碳環保生活賽道,就涌現出許多行業賦能的典型應用場景。
在綠色出行方面,信息通信技術賦能綠色出行的生活方式,為減緩道路交通碳排放持續增長提供了重要路徑。例如,重慶聯通助力打造的公共交通綠色出行平臺,利用“云大物移智”等新技術動力引擎,打造“一張網、多模式、全覆蓋”的信息共享平臺,持續提升交通運輸服務水平,大大提高了居民出行效率,節約了社會總成本。重慶電信打造的“雙千兆”光網賦能城市級綠色低碳智慧停車,利用了“雙千兆”網絡大帶寬、高速連接能力,通過“1個核心能力中臺+N個應用”將超聲波雷達、AI視頻識別、AGV機器人、云存儲、邊緣計算及物聯網等技術進行融合創新,將車位資產數字化與城市管理、交通執法、治安防控等監管部門互通,在方便居民停車的同時減少了碳排放。江蘇移動協助建設的智泊南通靜態交通治理平臺依托5G通信網絡、物聯網、云計算、圖像識別算法等技術,整合現有公共停車設施的建設成果,將智慧停車運行管理、交通違章治理、交通智慧運行管理等結合在一起,建立完整的城市級交通治理解決方案。
在綠色就醫方面,信息通信技術通過覆蓋醫院內外全場景、全流程實踐,從醫療臨床、醫療服務和醫療管理三個方面不斷與醫衛健行業融合,提高了醫院的線上診療能力,極大便利了居民綠色就醫。例如,安徽電信打造的醫學影像云助力建設健康安徽平臺,通過與安徽省智聯網醫院監管子平臺對接,實現全省影像檢查數據互聯互通,在此基礎上開展影像遠程診斷、影像遠程會診、數字影像服務。目前,已實現1200家醫院互通,每天全省開展數字影像服務近30000例,節約傳統干式膠片24000張,累計開展遠程會診514萬例,減少全省超過400萬人次居民外出就醫的交通需求,大幅降低碳排放。
在綠色文旅方面,數字賦能文化與旅游業綠色化轉型發展,可以改變文旅產業的商業模式和業態,影響和優化游客的出行路線。例如,中國鐵塔立足全國超過210萬座鐵塔資源優勢和“鐵塔視聯”的平臺能力,聯合央視網直播中國、人民日報新媒體、環球網、澎湃新聞等主流媒體平臺,推出“紅色故地憶初心”“云賞西藏美景”等慢直播專題,讓廣大網友以線上的低碳方式走進紅色圣地、風景名勝,領略祖國大好河山,激發愛黨愛國熱情,2023年以來,慢直播累計觀看量已超過6000萬人次。青海電信打造的三江源虛擬展廳,是三維全景和多媒體技術融合的科技數媒產物,通過3D建模實現展館內部模塊搭建,展現出逼真的風格插畫,帶給人們全新的真實現場感和交互式體驗,足不出戶也可以體驗三江源自然風光,線上觀影人次達20萬/年,減少了因旅游交通產生的碳排放。
在綠色消費方面,《促進綠色消費實施方案》提出要“探索實施全國綠色消費積分制度”,這一積分制度要依托碳積分平臺的建立,通過發放綠色消費券、綠色積分、直接補貼、降價降息等激勵居民綠色消費的方式展開。例如,江西移動攜手江西省機關事務管理局共同建設的綠寶碳匯平臺,注冊用戶超百萬,日活用戶達20萬,累計碳積分6.3億個。該平臺綜合應用ICT技術收集居民綠色出行、綠色辦公、綠色生活、綠色公益等行為,獎勵綠幣積分,積分可用于兌換購物券、充電券、話費券、流量券、新業務券等,體現碳匯價值,擴大了公共機構節能示范的影響,營造了綠色低碳發展的氛圍,提升了居民對綠色低碳行為的認可。
在綠色回收方面,廢舊物品的循環利用不僅可以減少資源浪費,同時還減少了垃圾產生,防止陸地、水、空氣污染,起到保護環境的作用。數字技術在廢舊物品回收行業實現了“互聯網+回收”的應用,提高了行業企業廢舊物品跟蹤處理、垃圾分類管理等運營能力。例如,山東聯通建設的醫療廢物追溯監管云平臺,依托物聯網、圖像識別、大數據和云計算等技術,對醫療廢物進行精確稱重、在線登記和實時監控,實現對醫療垃圾回收全過程的管理,提高了醫療廢物監管效率,并加強了廢棄物輸液瓶(袋)安全回收再利用,減少了因大量焚燒醫療廢物產生的碳排放。浙江紹興作為全國首批11個“無廢城市”建設試點城市之一,與浙江移動合作率先落地了廢棄物管理信息化平臺。基于5G、大數據、區塊鏈、AI等技術,實現了工業固廢基于互聯網+信用+監管的全過程閉環管理,信息可監控、可預警、可追溯、可共享、可評估,為環境決策和管理提供全面、高效的支撐,協助推進固體廢物源頭減量和資源化利用,最大限度減少填埋量,將固體廢物環境影響降至最低。
信息通信業探索居民綠色低碳環保生活的新方法、新模式已初見成效,展望未來,行業企業將不斷豐富居民生活領域低碳場景供給,賦能居民“智”享綠色低碳環保生活,推動我國碳達峰、碳中和目標如期實現。